中华文明..早传入日本时,正值日本原始社会后期。可以说,当时的日本犹如一张白纸,正处于“幼儿期”,是日后能够绘出精美图画的基础。
因此,面对中国..文明的涌入,日本没有丝毫抵抗之力,恰如饥饿的婴儿迫不及待地吸吮着来自中国大陆的文化营养。这种对中华文明、风俗制度的汲取,成了日本迈向文明进程中的一大推力。
通过中日交往史的研究我们发现,隋唐时期的日本,为了汲取中国..的文化成果,不畏艰险、勇敢求索。正是在这个过程中,日本逐渐掌握了汉字、儒教、佛教、诗歌、书法、印刷术等诸多中华文明的精髓。
然而,随着宋代的积弱,日本开始逐渐疏远中国,并在后来的明治维新时期转而学习西方列强的..之处,以适应..化的新格局。
有趣的是,这种外来文明的影响在日本的吸收过程中,并没有全部照单全收。比如,中国的宦官制度、科举制度,以及西方的征服自然观念等,日本都选择了摒弃。这种选择性接纳的过程,也展示了日本文化的独特性。
英国学者克拉克曾在《独特的日本人》一书中指出:“如果日本离中国再近一点,就可能成为像朝鲜和越南那样的意识形态国家;而如果离中国太远,则可能成为落后国家。”
这就提出了中日间一个“有适度距离的问题”。事实证明,这种距离感和日本民族的单一性,使得日本在吸收了外来文化后,仍保持了独特的文化体系。
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适度距离,相较于东北由于满、蒙、汉、日、朝、俄等民族杂居形成的那种“多民族大杂烩”式的文化,日本则是一个更为统一的文化整体,能够不像越南、老挝、柬埔寨等国那样,受中国影响至今。
我们似乎可以说,日本在这种单一性的氛围中逐步消化了外来文明,完成了自我改造。然而,这种不断重复的“拿来主义”,也削弱了日本的创新力。
尤其在宗教领域,就形成了以组合为主的文化特征。过去当儒教和佛教与本土神道教发生冲突时,日本采取了“神佛共存”的折中策略,并延续至今。
..的日本文化,无论是从中国传入的佛教、茶道、礼仪,还是西方思想,都经过本土文化的融合和改造。反观中国与西方,由于遭受异族侵略、侵占、内战或内讧,在保留本土文化上就显得更为曲折艰难,导致文化传承的断层和流失。
曾有位日本政治学者、作家认为,中日之间有血脉关系存在,理应较其他国家关系更加亲密,偶有摩擦亦属正常,也会比一般国家更容易和解。
但即便关系再亲近,双方也要保持适度的冷静距离,避免在经济上过于依赖,才是保持健康关系的关键。
反观现代社会的..化趋势,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面临类似的文化取舍问题。如何在激荡的文化交流中,找到一条平衡之路,使文化不仅仅是“拿来”与“消化”,而是自我发展的催化剂——这一过程,正是每个国家在..化进程中所要面对的核心命题。